时隔一年多时间,那个被人们称为“果汁大王”的汇源果汁退市的事,这两天再次被摆在了桌面上,被舆论送上了热搜。
曾经一瓶果汁卖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,一年销售收入70多亿,如今一纸公告上市股票面临退市,创始人沦为失信人。
实际上,今年以来,那个总是以“农民”自称的朱新礼已经四度沦为失信人,原因无非就是该还的债没还!
这样的剧情变化不禁让人唏嘘,“果汁大王”如何落得如此下场?到底是什么样的债务成为压垮“果汁大王”的最后一根稻草?
这些问题,几乎是每一个曾经喝过汇源果汁的人心中的疑问,也是笔者心中的疑问。大致看了一些关于汇源近些年的报道,总结了两个原因压垮“果汁大王”的原因:一是被资本抛弃,二是被消费者抛弃。
无疑,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,资本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但我们的“果汁大王”汇源果汁一路走来,似乎很不受资本待见。
1952年,出身农民家庭的朱新礼,在1992年正式成立了汇源集团,属于典型的“92派”企业家。经过多年发展终于在2007年登录港交所上市,最高市值达到175亿港元。也是这一年,朱新礼以62亿身价登上胡润百富榜第115名。
次年,2008年,在全球金融危机之际,国际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向汇源伸出了橄榄枝,提出以179亿港元收购汇源全部已发行股份,溢价率高达近200%。
此时,是汇源果汁的高光时刻,也是朱新礼的事业巅峰!然而,物极必反,高光之后必然是黯然失色。
可口可乐是在2008年9月3日宣布收购汇源的,汇源当时应该也是已经准备好了接受这笔收购的,因为到2008年底汇源的员工数量已经从2007年的9722人锐减至4935人,销售团队更是从3926人缩减至1160人。
汇源准备出售股份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!
但是,转折发生在2009年3月18日,中国商务部认定可口可乐收购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,依据《反垄断法》做出了禁止收购的裁定。
这事之后,汇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需要重新招人、组建销售团队。但是,一直到现在,应该说汇源都是在疲于应付,结果就是汇源的业绩和股价自2009年之后一路下滑,目前市值仅剩不到54亿港元,但负债却高达115亿。
这应该说是资本第一次抛弃了汇源,第二次应该就是2017年8月15日至2018年3月29日期间向非上市体系违规提供42.82亿年利率为10%的短期贷款,这次事件直接成为压垮汇源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2018年7月20日,汇源果汁发布公告称,若公司未能在2020年1月31日完成港交所列出的复牌条件,港交所将会展开取消公司上市地位的程序,此时汇源果汁的股票已经连续停牌3个多月。
截至目前,汇源果汁股票已经连续停牌近2年,且距离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最后时间只剩1个多月时间。笔者认为,在一个多月里解决近2年都没解决的问题,概率极小,反而退市概率更大。
不过,这里值得提一下的是,股票退市并不代表公司不再卖果汁了,喜欢喝汇源果汁的人可以放心。
错过了可口可乐的溢价收购,现在资本市场又给汇源亮了红灯,但更大的问题是消费端的消费者似乎也不太买汇源的账了。
也许是可口可乐收购的失败本身就导致了汇源管理层战略失误,自那之后汇源可能选择了一种更“轻”的运营模式,以压缩公司运营成本。
网上看到一个故事,一网友说他小时候特别喜欢喝汇源果汁,但是因为太浓了,所以他妈妈就要给他兑水后再喝,但是现在的汇源果汁他可以直接吹瓶,都不带歇气的。
假设,网友所说的问题是因为汇源为了减少成本而降低了果汁浓度,对于公司来说,这确实是一条降低成本可行的策略,但对于消费者来说显然现在的汇源果汁已经不是以前的汇源果汁了。
更有网友表示,配料为纯净水和浓缩橙汁,包装却醒目地写着“100%”、“橙汁”字样。
除了浓度的问题,更重要的问题在于,有些果汁喝上去是一股烂水果味的味道。先不说是不是真的就是烂水果,就口味而言,显然已经变了!
就笔者现在而言,有时候去超市偶尔可能会买一瓶汇源桃汁,因为它是放在打折促销区的,买回去后开瓶喝一杯之后就不想喝第二杯了,过两三天再想起来,基本就已经变质了,所以也很少买汇源的果汁。
甚至有的时候,即使把超市把汇源和其他的饮料摆在一起,也会选择其他饮料,因为汇源的包装看上去太陈旧了,没啥新鲜感!
被资本抛弃也许还有挽回的余地,大不了规模做小点,做精品,但是,如果被消费者抛弃了,又该如何挽回来呢?
业务入口 请填写信息!我们将为您提供更详细的资料!
姓名:
联系电话:
来访目的:
单位名称:
邮箱:
简要说明:
提交成功,我们会尽快与您取得联系。
您也可以直接联系我们的客服专员: 15738385509